成都海关创新“1+1”模式赋能航空口岸智慧旅检
发稿人:发布时间:2023-11-06
成都航空口岸是全国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航空口岸之一,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航空口岸第4、中西部第1,预计到2025年,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。成都海关认真落实总署党委智慧海关建设和“智关强国”行动部署,提前介入天府国际机场规划建设,创新智慧通关模式,首创“进境旅客行李物品‘双预检’”,着力构建“1+1”智慧通关模式,推动实现旅检通道全链条顺势监管、全过程精准防控、全方位便捷高效、全领域协同顺畅。
一、基本模式
入境现场“1+1”通关流程,第一个“1”是“入境一体化智能通道”,第二个“1”是“风险拦截通道”。出境现场“1+1”通关流程,第一个“1”是“出境一体化智能通道”,第二个“1”是“行李一次过检”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“一并一联一集成”,通关服务一体化。
一是“卫检+行查”并行。在全国海关率先开展入境手提行李和托运行李“双预检”试点,将手提行李机检设备嵌入卫生检疫环节,与健康申明卡核验、测温等环节由“串联”变“并联”,平均单名入境旅客完成卫生检疫和手提行李过机时间压缩至12秒。将“先期机检”设备安装在行李卸货区的分拣线上,利用旅客接受卫检、等待提取行李的时间完成托运行李预检,实现“低干预、高效能”的严密顺势监管。
二是“海关+安检”联合。通过共享行李机检图像、视频监控信号,海关和机场安检部门联合开展出境人员手提行李“一次过检”、托运行李“一机双屏”联合查验,作业环节合二为一,有效叠加双方技术、专业、资源优势,共同构建口岸新安全格局。发现异常实时通报、分类处置,规模化运用智能协运机器人,将机检图像异常的行李自动转运至海关查验间,节约人力的同时防止行李转移藏匿。
三是“业务+技术”集成。深入实施流程优化、流程再造,部署“8合1”一体化智能通道,高度集成体温监测、健康申明卡核验、手提行李机检、核辐射探测、低温探测、人脸识别、证件识别(预留)、精准拦截等8项功能。创新运用核辐射探测技术、低温探测技术,提高口岸对核辐射超标物品、生物制品等快速识别、检测能力。将健康申报数据作为旅客身份信息来源,旅客首次扫码后即完成身份采集,后续环节均刷“脸”通关,极大提升“无感通关”体验。
(二)“两点两链一拦截”,口岸监管智能化。
一是建立2个集中判图点,深化智能审图。在出入境分别建立集中判图点,推行“实时记录、回放判图”的作业模式,仅需2名判图人员即可对14台机检设备集中判图,判图时间缩短50%。加强标图制图工作,建立对象牙、枪支、毒品等19种物品算法,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5%以上,有效解决敏感物品查验执法不统一的难题。探索实施“分类部署、分线加载”作业模式,针对航班特点、风险信息,动态调整智能算法模块组合,提升智能审图系统使用效能。
二是构建“人”“物”监管链,强化精准布控。在廊桥、入境一体化智能通道、风险拦截通道等环节应用人脸识别技术,全程追踪进境人员通关轨迹。实施异常行李“即决式”布控,对布控手提行李抓取箱体和机检图像,与旅客人脸信息关联;应用自动施锁设备和智能监管锁,对布控托运行李自动上锁、实时定位、异动报警,实现执法作业自动化。
三是实行“一次拦截”,破解“人”“物”对应难题。部署风险拦截通道,加载预定式、即决式布控指令,将人、物、布控信息在风险拦截通道处汇集,进行综合判定、一次拦截。构建“人脸识别、智能锁定位、自动拦截”的行李监管闭环。对预定式布控、手提行李布控的旅客采用人脸识别方式予以拦截;对托运行李布控的旅客采用“海关监管锁RFID触发报警”方式拦截,准确率达95%以上。
(三)打造“一个生态圈”,运行监控立体化。
聚焦“响应、呼应、反应”灵敏高效要求,建立“中心+现场”运行监控中枢,依托天府旅检综合指挥平台为中心,与监管现场的设备、系统、终端等联通联动,实现通关作业网络化、数字化、可视化,构建“循环畅通”的业务系统生态。
一是多维感知,“小终端”辅助“大防控”。部署应用微小气候、生物因子、化学毒气、负压隔离室压力值、机房环境监控设备等多个智能监测终端,对现场通关区域、负压隔离室、机房等重点区域,自动收集分析环境数据、自主感知变化态势,强化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和预警。在海关监管现场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151台、海关专用视频监控摄像头1004台,并与口岸有关单位共享部分监控设备,实现作业场地全覆盖、执法过程全记录、通关流程全追踪,为有效防范舆情风险、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提供坚实的信息化保障。
二是多源数联,“单系统”融入“大数据”。预定总署旅客通关系统的数据,汇集卫生检疫、行李物品查验、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监测等8个系统作业数据,最大限度地实时、自动获取监管所需数据支撑。深化物联网技术运用,将监管设备接入综合指挥平台,实现设备数据自动采集、互联共享。实时存储人脸识别、机检图像、视频监控等非结构化数据,研发机检图像搜索和统计功能模块,打造可追溯、可量化的业务监控模式。
三是多媒融合,“微服务”构建“大场景”。加强大数据分布式应用,量身定制便携式移动设备,研发通道报警情况查询、通道开关控制、行李布控信息查询、即决式布控指令下达等“微服务”功能,拓展移动应用场景。建设智能查验台,将旅客信息、行李预检数据推送至查验台辅助关员判断,改变传统模式下行李检查“信息孤岛”情况。打造海关智能展示终端集控平台,可统一设置对外发布内容,加强对现场海关宣传媒介的规范管理。
三、应用成效
(一)通关效率大幅提升。“1+1”智慧通关模式,较原双流机场通关模式相比,入境减少1个环节、优化8项检查,出境通关减少1个环节、优化3项业务。目前入境现场最大通关保障能力超过3000人/小时,对同一航班200名入境旅客,可在20分钟内完成海关检疫监管作业,较原双流机场作业时间压缩50%以上。出境现场单人出境卫生检疫时长压缩至5秒。
(二)安全防线更加稳固。自3月26日转场以来,截至9月30日,查获象牙及其制品14.3千克,同比增长1.3倍;查获疑似反宣品111件,同比增长36倍;查发“乙类乙管”后全国首起空港口岸旅检渠道泰国大麻入境案件。大运会期间,精准验放涉赛出入境航班374架次、人员7890人次、物资120批次。
(三)运行效能有效提高。通过智慧旅检建设,简化通关流程、优化作业操作,利用科技辅助监管,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。在监管作业场地面积增加10倍、监管量增长接近7倍的情况下,以不变的人力资源,经受住了节假日及暑运客流高峰等实战考验,圆满完成成都大运会涉赛人员物资进出境通关监管保障任务,获《新闻联播》关注报道6次、开幕式先导片展播,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海关良好形象。
舟山海关宣